打卡河北首个“学习强国”主题图书馆
比如仁,固然是形而上的爱之理,但离了爱人也就无所谓仁。
它对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就更大了。儒家虽然提倡学思、慎思、类推、思通,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逻辑思维,但其一以贯之、下学而上达、反身而诚,也有直觉思维的成分。
它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系统,构成这个整体系统的又有许多小系统,每个系统又由不同部分所构成,整个宇宙自然界就是由这样的部分所构成的系统化整体。在直觉思维的发展中,中国化的禅宗起过重大作用。理学思维则把理性和信仰真正合而为一了,它的每一个范畴和命题,都要从经典中找到根据,用注释的方法,阐明其思想。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,……必求诸己。因此,直觉思维是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。
它不是把自然界对象化而是把自然界人化或把人自然化,不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反思,而是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到自身,从主体原则出发建构思维模式。后来理学家有所谓体用一原,显微无间之说,如鸢飞鱼跃、活泼泼地、万物静观、以觉为性、以物为体,以及王阳明的狂者胸次及其后学的良知现成,都具有这种性质,即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本体意义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 * 原载韩国退溪学研究院《退溪学报》1988年第58卷,第83-92页。
这是人的道德情感的根本内容,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的主要纽带。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,何从而发乎?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尔,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,何从而发乎?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,缘境而出焉尔。至于七情,则是与道德情感不同的,它来源于气质之性,与人的生理需要、物质欲望直接有关。李退溪把这种体验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理想,是感性和理性、主观和客观的完全统一,是人和自然的完全统一。
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心性之学,对后来的儒学特别是理学,产生了巨大影响,成为传统儒学的基本特征。就是说,仁的境界的实现,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的,不是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,是靠情感意向和实践来实现的,不是靠理论论证来实现的。
心之本体,只是一个本然的道理,浩浩然,浑浑然,没有界限,没有内外,但如果不用敬的功夫使之纯一而无杂,便不能保其体。人之所以成为主体,就在于人有道德情感,从而具有意志能力,能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。人并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物,人首先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人。[1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164页。
[7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57-58页。它是超功利的,甚至是超道德的。敬中体验又有两个层次,一是敬以存养,这是指心的未发状态,即未接于物的寂然不动的本然状态,喜怒哀乐之情未曾发用,需要敬以存养本体之性,如理学家所说从本原上栽培。李退溪就是通过人的情感意识及其体验,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,而不是靠单纯的理性分析来完成的。
他认为,敬不是消极地约束自己,它主要是主体自身的自我认同、自我提撕和自我觉醒。人不能脱离物质条件、物质对象而生存,人在同外界事物的接触中,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和需要,因此,七情是人生不可缺少的。
没有情感这个环节,所谓仁不过是纯粹抽象的观念,并不能成为人的现实本质。一种是荀子和《礼记》所说的七情,即自然情感。
问题在于,在与外物接触的过程中,要用道德理性作为指导,当喜则喜,当怒则怒,使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符合理性原则,而不是被外物所牵而任其发展,则喜怒哀乐之情不仅是需要的,而且能实现情顺万事而无情的最高境界。李退溪是理学即新儒学在朝鲜时期的主要传播者和代表人物,他对朱熹的性情学说有详细阐发,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问题,特别是道德情感及其直觉体验问题。从认识的角度讲,他既重视穷理,又强调直觉,从实践的角度讲,他强调敬的功夫。所谓情感体验,也需要和认识以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,既不是绝对排斥认识,也不是完全脱离实践。但仁是爱之理而不是爱,必须通过爱和同情、关心、互助等情感意识及其活动实现出来。人的道德意识不是来自外在的神,而是产生于内在的心理情感,因此人不需要原罪感和赎罪意识,只要在自我反思和自我体验中做到反身而诚,就是最大的快乐。
这种情感的提倡,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,表现了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,也表达了人们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需要。性不可见,由情以著,因此,情是不可缺少的。
人的情感意识及其体验是人性的主要表现,是人的本质的最显著、最直接的存在方式,这是李退溪和理学人性论的基本观点,也是儒家精神哲学的重要内容。惟君子知性之无内外而应物于一理,故虽一接外物而物不能为吾害,澄然无事而性定矣。
性来源于宇宙生生之理,是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但又是潜在的,性通过情而得以实现,情则是现实的、感性的、具体的,是经验可以感知的。他晚年退居陶山之退溪,作《陶山杂咏》,俯仰宇宙,感慨系之,寻求山水之乐,进行过这种体验。
朱熹用逆推法,确立了形而上之性的存在,但他并不否定人的现实存在,不否定人的情感意识。只要人的情感是真实的,他的心灵就是真的、善的和美的。在他看来,由本体存在而来的道德情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,也是人的内在价值之真正所在。性其情是用理性指导情感。
腔子外更别有甚?只是这个,无方体可言,无内外可分,此二者所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。它不是认知型的,而是体验型的,它强调心理情感的内在感受和自我体验,而不是强调外在的经验认识和理智分析,强调直觉认识而不是推理认识。
但他更强调敬,静以立本,敬贯本末[11],敬被看作是贯彻本末始终的体验功夫和实践功夫。超然物外,潇洒尘表,乐山乐水,老而不倦[9],就是这种体验的结果。
认识有两方面,一是格物穷理的经验认识。气质人人各异,但气质美者不能没有喜怒哀乐之情,气质恶者不能没有本然之性,故气质之美,上智之所不敢自恃者也。
理学家所说的孔颜之乐,就是这样一种境界。苟徒知物之为外而不知理无彼此,是分理与事为二致,固不可。如果没有情,所谓性也就不存在了。李退溪强调说,当心静而未发时,必须存养以保其体,当情意已发时,必须存养以正其用,这就是敬贯体用。
天理之本,下愚之所当自望者也。总之,李退溪的情感哲学,是以心性论为基础的古代人本主义哲学,心性论是理学和儒学的核心。
就个体人格而言,则表现了人的自我完成、自我实现的需要。恻隐之心是以普四海弥六合也,然这也不是悬空底物事。
李退溪说:物虽万殊,理则一也。李退溪没有也不可能从人的社会存在本体说明人的本质,而是用形上学的方法论证道德情感来源于绝对律令,这是内在的道德自律,而不是外在的他律。
最新留言